无花果《最后的蛮荒》(58)

 

砂砾与歌手

——读无花果老师新作《最后的蛮荒》

 

半个月前的某个上午,突然看到家乡的微信群里人们在雀跃的传播着一侧消息,清真寺今天将开放。正逢主麻的日子,大家互相邀请,共同到大清真寺去礼拜。平时很冷清的微信群里突然消息就多了起来,红包和祝福使手机整个上午都奋亢不已。

我赶紧放下手里的事情,妻子已经跟着身在催促了。在家里洗了小净,我带着庄严的心情,步行着,走向这个从祖先那里遗留下来,几百年来都是村民们活动和牵挂的古老建筑。等走进已经被关闭了快一年的寺院,眼前一派荒凉的景象扑面而来,建筑是如此像人的内心,是如此的容易破败。


寺院里稀稀拉拉的车辆和礼拜大殿里三三两两的人群都没有展现出整个上午微信群里的热度。礼拜毯上还拉着警戒线,虚张声势的向这零落不堪的人群诉说着疫情的存在。一场纷纷扬扬的疫情背后虚虚幻幻的操作令人愤慨。新来的阿訇依然以高昂的姿态,重复着千百年来,几乎从没有新意的演讲,我扫视了一眼,还是和一年前一样,稀落的听客中有一大半正昏昏欲睡。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参加集体礼拜了,面前的一幕,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内心一片荒凉。此情此景多么像一个逃难者,躲过了追兵和饥饿,却逃进了茫茫戈壁,没有了喜忧,却被荒凉包围。

心里的那份失落是无法言说的,就盼望着礼拜快点结束,好快一点离开这气氛压抑的场所。按我们的传统是要礼十六拜的,我礼过十拜后就落荒而逃。清真寺门外有一条水渠,两个水塘。哗哗的流水声中不知道为什么,这冬天的太阳下的潺潺流水也变得浑浊不堪。走出老村子的时候,我感到身后的村庄如一个蹒跚在荒漠上的耄耋老人,它已经饱经沧桑,模糊的眼睛里没有了光亮,屈辱的步履中满是灰尘,我不忍再看它一眼,赶回家里,躲在书房里暗自神伤。

多么糟糕的感受,连续一周,灿烂的阳光失去了温度,内心里一直阴雨绵绵。

下一个主麻我才得知,因为疫情,我们历来的传统是七个清真寺集在一起礼主麻拜的,现在接到通知,不允许一起礼拜,不然就继续关闭清真寺。其实在这封闭的一年里,家乡本有的八座清真寺被以莫须有的名义拆毁了四座,其中三座因为和我们一起礼主麻,还引起了一些关切,另一座因为属于门宦家,本就老死不相往来,所以,被以他人的灾难与我何干的心态忽略了。

荒凉的人心里唯有砂砾,你根本找不着甜美的牧草。从小被告知的信仰的甘美,不知道在哪个世界里还有影踪。

从小在羊群长大,每次听到那些放羊老人沙哑的歌声我都感动不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放羊的老人们离去了,歌声消失了,仓促的步履中我居然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才突然发现了歌手的缺席。只是,三十个年头已经转瞬而逝。

 

这些心情写到这里也应该收口了,因为明天就是又一个主麻日了。我是多么希望这冬天明媚的阳光能够穿透层层迷雾,照进那些麻木的心里,多么希望那些病态的眼睛,看看扭曲的自己,然后站在阳光下,让生命恢复激情,歌手归来,再次听到激越情感的歌谣,不要再沉迷在自己的阴影下,给自己唱赞歌,使寒冷的冬季绵延四季。

 

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读完了这本《最后的蛮荒》。

这是一个我几乎读了他二十年,几乎读遍了他所有文字,一直在关注他写作走向的学者型作家或者说作家型学者的最新著作。我如此关切是因为这是一个行动者在他的人生正年不但回溯自己,拷问自己,矫正自己,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体验去书写,他放弃人生繁华,追求最终真实的不悔决心中形成的文字。

这是令我个人人肃然起敬,在荒凉的当下令更多人震惊不已的求知方式。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作者亲自邮给我的一本《穆斯林希望之路》。那正是我求知的初始,同样是一个一地鸡毛的冬天,《穆斯林希望之路》的阅读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回望自己,自己继承的文化;怎样理解信仰和信仰的真实以及拷问传承的误区。

在后来的阅读中,作者的一本《一神论信仰概述》让我爱不释手。有一次和一个童年玩伴聊起了信仰的话题,这个现在在地方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对《一神论信仰概述》赞不绝口。他说,父辈们给我们谈信仰的时候,绕了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理论的圈子,反而使我们陷入了重重迷雾不知所措,难怪有很多人念经出身却做起事情一塌糊涂,都是我们的传承出了问题,被一堆繁琐的理论引领着越走越糊涂,你看人家无花果老师这本书,薄薄一本,说的明明白白,读过之后,正确与错误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大家都读过这本书,将来我们的后代就不会受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理论和传说的误导了。

 

再到后来,他广受关注的《谁是受谴怒者》被更多人阅读,讨论,甚至引发争议。而我更喜欢的是他更后来出版的《伊斯兰与各宗教比较研究》和《我的宣教历程》。

我有一个边看书边修改错别字的习惯。无花果老师的著名译作《古兰经降示背景》期初内印发型的时候文字修订比较粗糙,后来又出了香港书号的版本修订也不理想,直到后来公开出版发型才得到了很好的校订,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字里行间偶尔还是有瑕疵,我特别重视这本书,所以读的很慢,顺手就把看到的一些校对错误笔录了一份勘误表,整理好后,顺手发给作者,期待将来能有再版的机会能够得到彻底修订,出版一个完美的版本。汗颜的是,如此小事,居然收到作者两本《伊斯兰与各宗教比较研究》的答谢。

我是在结婚以后自学《古兰经》的,缘分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有两年我都是在整夜的放羊中渡过的,正好我的挚友兼恩师金师在我所礼拜的清真寺开学,他要求我用阿拉伯语讲解一遍《古兰经》。机会难得,我就利用每天中午礼拜后的短暂闲暇,在金师的指导下用两年多时间以传统经堂语的方式通讲了一遍《古兰经》,其间我通读了王静斋,马坚,林松,仝道章,马金鹏等大师的《古兰经》汉译本。对于我这是终生受益的一次求学。后来有一次金师对我说,他也是终生受益。原来他所受的教育是完全忽略汉语阅读的,自然也就绕过了珍贵的汉语研究成果,在那段珍贵的学习岁月里,我每天扎实的备课令金师知道了汉语伊斯兰文献成果的意义。后来,他经年累月,蔚为大观的藏经架上汉语书籍也开始堆积,他是如此的勤奋与谦逊,每有新颖的作品都会第一时间买来阅读,然后和我们几个朋友交流心得。

我把收到的两本《伊斯兰与各宗教比较研究》给了金师一本。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读完后居然买了好几本送给了他的阿訇同行们。他是读过《穆斯林希望之路》和《穆斯林梦学探析》的,据他说,正在期待能够读到争议中还没有出版的无花果老师的《古兰经》新译本。

他对我说,我从不评判某个人在对经典学术的理解上对与错,但是我佩服和尊重那些在经学文献中默默追寻的探索精神。《伊斯兰与各宗教比较研究》给我的震惊是,我们阿訇们从来都坚持我们的信仰是唯一正确的,我们的信仰给人类未来带来了福祉,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考虑或者说清,同样是宗教信仰,他们为什么不是,他们的缺陷是什么,优点又是什么。我们对别人一无所知的时候,会不会也正是我们正在对自己面对的现实越来越无知!

相对于金师,我发现我自己其实只是广义的读着,可能读完某部作品后会评价其好或者不好,确没有更深入的反思和自己的关联。对于我这样的读着,反思自我,以及对文字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做的是多么的不够!金师对《伊斯兰与各宗教比较研究》的阅读与反馈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也就是在这个节点上,再次阅读无花果老师的《写给慕道者》《谁是受谴怒者》对于我变得紧迫,重要起来。

对《古兰经》文字与阅读者自己的本身关系在这一课后对我清晰了起来。这是广袤沙漠里悠扬的歌谣,就因为这些因素,我感恩无花果老师的不懈耕耘,也许对于那些坐在书斋里享受太阳或者那些在寻章摘句里寻找字里行间错误的学究式阿訇那里无花果老师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偏颇或者缺陷,但是我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那些流动的脚印的稀缺与珍贵。当然,我更相信这些苦坚韧的追寻与探索,这些更具有自我思想印记的书写对于他个人肯定更意义重大。

 

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这本《最后的蛮荒》。

波兰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兼智者名叫米沃什,他有一本闻名遐迩的著作叫《被禁锢的头脑》。在这本书里,米沃什用很多事例向我们证明了,你之所以是现在的你,是因为你从小生长的环境,你父母的生活习惯,你所受的教育,你所生活时代的主流话语,以及你个人的天赋与境界等因素的作用下,你才变成了现在的你,包括你的信仰,你的价值取向,身份认同,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你看待事物的眼界甚至你的生活现实和你的生命归宿等。这细化了先知穆罕默德(安拉让他有福)的一段简洁的圣训:“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穆斯林,是他的父母使他成为了犹太教徒或者基督教徒。”

 

回到无花果老师的新书《最后的蛮荒》。

二零一五年,祖国的西北部遭遇了几十年不遇地大旱,农牧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严厉的是农牧产品遭受了断崖式暴跌,秋天过后,整个大西北一片萧瑟。也就是那一年,星罗棋布的阿拉伯语学校纷纷关门,那些逃避昂贵学费的莘莘学子遍地失学,很快几乎全国的清真寺里念经的学生被遣散,很快市井里那些热闹拥挤的经书铺子悄悄地销声匿迹,不久后,喜欢阅读的穆斯林们发现他们再也没不到那些廉价的内印小册子了,身边偶然有热衷于宣传的念经人会突然失踪。在清真寺里的阿訇们破天荒被要求必须拿到政府的资格证书;以前遍布城镇卖烧烤的西域烤摊消失了,传说祖国的西部出现了学习营----

后来,我的家乡因为一座清真寺,美丽的女人被揭去了面纱,漏出里丑陋的面孔。生态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天天恶化,真担心有一天,干旱肆虐,家乡变得不适合人居住。汉族老人们说,改朝换代,人们将面临磨难------

这一切到底为什么。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无花果老师是这段历史的切身经历者,也是对其最深刻的思考者。

你可能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爱国情怀沾沾自喜,并为之不可侵犯而滔滔不绝,当别人面露异议的时候你当仁不让的会愤然而起,你可能无法理解生态环境的一步步败坏究竟是因为什么。发生了很多无法理解的事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更可能让你深陷迷思。这世界怎么了,你依然乐在其中,乐不思蜀。

我们很小的时候,老师在自然课堂上教过,要学会问为什么,善问是打开知识之门。可是你觉得你的认知是对的,你根本没有心情去问为什么,你是对的!道理是相对的,你没有考虑过你的对自己无错地坚持会不会对他人可能是一种侵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那么,就让登过庐山的无花果老师为你答难释疑吧,可能他登山辛苦,有些激愤,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愤慨当中有真知,他的一家之言,可能正好能够弥补你认知的盲区。

 

就我自己而言,合上这辛勤的册页,如同再次站在了曾经的原野上,大地苦难,时间迷离,在含糊无法分清季节的风声里,我分明又听见了悠扬的歌声,那沙哑的音色依然如故,视野无情,歌声缥缈,我无法抓住久违的情愫。但是我却分明的知道,随着歌声,我一定能够找到走回故乡的路途。

所以我感谢那个歌手,我明白翻阅尘封的文献是多么的辛苦,而我终于懂得的那个词语“大音希声”得来是如此的可贵,我相信,很快,辛苦奔波的你也会听到这发自肺腑的歌声,也会找到最初的路途。

 

                         本老王

 20201126日星期四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中国社会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似乎一切都一如既往,什么都没有改变。发生于今年年初的一场大瘟疫,又给国人乃至全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作者身在海外,心系祖国,透过重重迷雾,纵览数千年沧桑,试图揭示华夏文明的特征和本质,这是奉献给十四亿华夏同胞的作品,满含着一位伊斯兰学人对同胞对民族的热爱。此书全文十二章,十四万字,二百五十多页,从十月一日起连载,有少量纸质版余书,有意收藏者请直接与作者联系。

《最后的蛮荒》连载系列:



如有意收藏此书纸质版,请与作者微信联系。



无花果文集《老无所依》推介:



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穆斯林们迎来了新的严峻考验。风云突变,气候恶劣,压抑得令人窒息,面对肆虐的攻击和强逼,很多人选择了沉默,然而无花果并没有因此而沉默,他选择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发声。2019年夏天,适逢假期。利用闲暇时间,作者奋笔疾书。他的创作渴望一发不可收拾,灵感迸发,有如神助,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陆续写下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评论、杂谈,以及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文字获得了数万的点击率,在穆斯林群体中广泛传播,为使更多人看到作者的文字,加上此前的几篇没有发表的讲座,不知不觉已有二十多万字。作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分成七个部分,分别是诗歌选编、时事杂谈、教法杂谈、历史杂谈、经典杂谈、散文纪事、讲座选编。奉献给更多的读者。

 

《老无所依》是作者在当今穆斯林所处的艰苦环境之中而推出的特殊的作品,书中的文字将成为这一时代的见证。他反应了作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冷静思考,但这本书绝不是在推广消沉颓废的思想,读到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发现,意气风发的激情,不可磨灭的理想仍然充斥在字里行间,只是多了一份沉稳,多了一份持重,多了一份深刻,相信睿智的读者,定能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


此书发布于2019年7月,由李威逹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应广大读者要求,新版推出,内容更加丰富,欢迎各位关注。有意收藏纸质版的朋友请直接联系作者。


新版目录

 

自序


诗歌选编

斋月赞歌

飞鸟之歌

高贵夜之歌

耶利米哀歌

 

时事杂谈

大学生不能信教吗

深度解析宗教自由

穆黑缘何丧心病狂

三亚小姑娘惹了谁

儿童不能信教了吗

清真泛化了吗

洋葱头惹了谁

改名字的畅想

做最坏的打算

 

教法杂谈

一百拜可以休矣

模仿谁,就是谁?

传教是一种奢谈?

疯狂的禁忌

 

历史杂谈

从德尔加多说起

朱元璋是回族吗

从回教到伊斯兰教

胎死腹中的回回国

从张玉皇到丁大卫

浅谈佛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

 

经典杂谈

山洞章的启示

试论马坚译本的翻译特点

写在古兰经译本后面的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阿语译文)

 

散文纪事

不朽的丰碑

为你而感动

相约十八岁

今个我泼烦

只是一场梦

小萝莉的愿望

怀念我的父亲

淮草清清香魂入土

凰涅槃烈火重生

 

专题讲座

中国伊斯兰教派简介

如何引导伊斯兰教中国化

怎样对待圣训

穆黑和穆自黑

从回民到回族

民族政策的来龙去脉

马来华人与伊斯兰教

给非穆讲解伊斯兰教


另有其他作品,欢迎关注:

 


评论

热门博文

无花果:放弃幻想

无花果:扭曲的公知

全球穆斯林为徐州锁链女呼吁书(中英阿)

《最后的蛮荒》新书首发式昨日在马举行

无花果:石刑不属于伊斯兰教

无花果:洋葱头惹了谁

无花果:做最坏的打算

无花果:清真泛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