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试论马坚译本的翻译特点
去年是著名的穆斯林学者马坚先生逝世四十周年,马坚先生一生著译颇丰,为中国伊斯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坚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是中国阿语界的泰斗,他留给世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的古兰经译本,作为发行量最大的译本,在教内教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坚译本流畅通俗,用词典雅,深受穆斯林大众的喜爱,被公认为权威译本。
作为晚辈后学,我个人深受马坚先生的影响,马坚先生为伊斯兰事业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都是我学习的楷模。马坚先生的古兰经译本更是使我获益匪浅,他的译本不仅是我读取真主教诲的一道桥梁,还给我的求学之路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马坚译本是我阅读最多的古兰经译本,我愿意将译本的翻译特点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在我看来,马坚译本具有通俗易懂、创新独到、用词典雅的特点。
一、马坚译本流畅简洁
正如马坚先生所言,他的译本力求忠实、明白、流畅。伊斯兰传入一千多年,直到上纪初才有了古兰经全译本问世。铁铮、姬觉弥是教外学者,译本又是文言文,王静斋、杨仲明两位阿訇的译本也是文言文,虽然王静斋后来也推出了白话文译本,但相比而言,遣词造句多有生涩之处,而马坚译本则语句顺畅,通俗直白,很少有生涩拗口之处,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让人一目了然。
马坚先生所处的年代,现代白话文习作刚刚兴起,马坚先生就能娴熟地运用在他的翻译之中,可见他深厚的汉语言功底。对教外人来说,白话文写作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当时的伊斯兰教界,翻译工作却相当滞后。在经堂教育之中,古兰经只停留在口译阶段,传统的口译句法结构僵硬死板,用词千篇一律,句式冗长拖沓,难登大雅之堂。这样的翻译肯定是不行的,哪怕只停留在穆斯林民间传播,群众不经培训也很难读懂。举例来说“我从受赶撵的筛塔尼上求真主护佑”,这样的句子不但语句不通,逻辑不通,而且有直译夹生饭,让人一头雾水,“赞颂是唯独主,调养阿来米乃的主。”这样的句子只有常常在清真寺里听讲的人能够明白,相信大部分人读起来都是懵懵懂懂的。然而,这样的翻译传统,以及语言习惯却有着深厚的影响,作为翻译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影响,而带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在很多阿訇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痕迹,比如“色俩目在你上”、“哲汗难的火狱上得脱离”之类的语句。
成熟的白话文翻译,首先要摒弃传统经堂语翻译的错误的语句结构,换之以成熟的、流畅的、符合汉语习惯的语句,这在当时是有很大难度的,然而我们发现,马坚先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翻译中,经堂语常犯的语句错误无影无踪,经堂语的拖沓冗长的现象也一去不返。例如:
传统的翻译“我凭着普慈今世独慈后世的真主的尊名着起”,在马坚译本中“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真主没有给他们行亏,他们给他们自己行亏了”,在马坚译本中“真主不至于亏枉他们,他们只是自欺”(9:70);
“大地震动是那样的震动”,在马坚译本中“大地震动复震动”(89:21)
原本啰里啰嗦的经堂语翻译,在马坚译本这里简单明了,绝不拖泥带水。
马坚先生用词凝练,言简意赅,比如:
“全知他们心中的那个”,马坚译本中译为“全知心事”;
“知道艾卜的和明显的”,在马坚译本中译为“全知幽明”;
“哎有伊玛尼的那些个人”,在马坚译本中译为“信道的人们啊”;
“清廉的干办(尓麦里)”,在马坚译本中译为“行善”,只用两个字就解决问题;
还有,“他是干他想要的那个”,在马坚译本中“他为所欲为”;这种翻译准确地使用了四字成语,显得词章工整;
“你们要崇拜真主,要相对父母行善,还有亲戚,还有孤儿,还有贫民”在马坚译本中“你们当只崇拜真主,孝敬父母,和睦亲戚,怜恤贫民,赈济孤儿”(2:83),根据宾语的不同,马坚先生把同一个动词词根,分别译为“孝敬、和睦、怜恤、赈济”,与后面的宾语组成四字动宾词组,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马坚译本大胆创新
马坚译本的第二个特点是创新独到,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每个用词都需要译者用心揣摩、仔细推敲,一方面要力求准确,一方面又要兼顾典雅,在这个过程中,马坚先生大胆创新,使译文有独到的风格。
(1)、马坚译文颠覆了传统的用词
经堂语译法世代传承,让穆斯林感觉熟悉亲切,然而却有很多不妥之处,有的用词并不准确,有的用词属于生造词,不为教外人所懂,有的用词即使流传广泛,但马坚先生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做出了放弃。既然放弃,就要选择其他词汇,在选择之中,马坚先生不乏大胆创新之举。
举例来说,穆斯林最熟知的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在马坚译本中绝无踪影,他全部采用了“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这样的句式,虽说不如传统的简洁,但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
“赞主清净”这样的传统译法,在马坚译本之中也找不到,他独创了一个句子“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也许是他认为,“清净”不足以表达真主的超越一切的特征吧。
“众世界的养主”这样的传统译法,在马坚译本之中找不到,他力排众议,将“众世界”译为“全世界”,然而却因此饱受非议。很多人认为他翻译错了,因为“世界”一词是复数,然而他们却缺少最基本的逻辑能力。“全世界”之中的“全”已经包括了所有,例如“纳斯”一词就是人类的复数,使用“全人类”不正好是指所有人吗?“养主”一词是穆斯林的生造词,容易为误解为动宾词组,所以马坚先生并没有采用,而是使用“主”一词。
“圣人”一词为穆斯林广泛使用,然而马坚先生的译本之中绝无出现,他的译本采用了“先知”一词。
“天仙”一词被译为“天神”,相对而言,天仙更带有道教色彩,而天神则带有儒家色彩,这应该也是马坚先生的独创。
“天堂”一词更是妇孺皆知,然而在马坚译本之中却没有出现,他采用了“乐园”一词。然而,“火狱”一词,他却因袭了传统的习惯。
有的传统译法,虽为穆斯林熟知,但却仅在教内使用,教外人并不熟悉,所以,马坚先生采用了更为通行的译法,例如“教门”他译为“宗教”,“清高”他译为“至尊”,“恕饶”他译为“赦宥”,“接续”他译为“联络”,“羞体”他译为“阴部”,“慈悯”他译为“慈恩”, “打算”他译为“清算”,“得脱离”他译为“成功”,“无常”他译为“去世”,“文卷”他译为“功过簿”。
传统译法中的一些虚词“委实”、“的实”都已不再使用,他都采用了更通行的译法“的确、确实”;“纵然、也罢”他则译为“即使”。
传统译法中的逻辑错误,比如“真主的语言”而译为“真主的言辞”,因为语言是指的一个语种,而古兰经不是一个语种,而是真主说出来的话。
在真主的尊名方面,马坚译本有较大的颠覆。传统译法中的“普慈特慈”被他摒弃,而译为“至仁至慈”;“全听全观”他译为“全聪全明”;“受赞的”他译为“可颂的”;“明哲的”他译为“至睿的”;“造形象的”他译为“赋形的”,这些词都是马坚先生的独创。
在传统之中,很多词采用直译,比如“阿杂卜”、“雷兹格”、“乌麦提”、“古纳海”,他都采用了明白的汉语词汇翻译出来,译为“刑罚”、“给养”、“民族”、“罪恶”。
人名地名的传统译法他都采用了国际统一的译名,比如“密苏尔”他译为“埃及”;“芭比勒”他译为“巴比伦”;满克”他译为“麦加”;“白尼·伊斯拉依莱”他译为“以色列的后裔”。
众先知的名字,他根据阿拉伯语的特点进行了修正,比如传统的“易卜拉希麦、易卜拉黑麦”他译为“易卜拉欣”;“伊斯马尓来”他译为“伊斯玛仪”;“苏来玛乃”他译为“素莱曼”;“祖勒格尔奈尼”他译为“左勒盖尔奈英”;“哈鲁奈”他译为“哈伦”;这些译名从发音上更加接近,也更加规范。
马坚先生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译法,比如“精灵”一词可谓音意兼顾,而“易卜劣厮”一词更是惟妙惟肖。他还用部分汉字生造了几个音译词,比如“榟橔”、“櫕楛木”、“圣谷杜洼”、“太斯尼姆”等词,可谓别出心裁。
(2)、阿尔什等词的翻译
根据中国穆斯林的传统信仰哲学,真主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忌讳一些形象化的描述,比如“阿尔什”一词,往往采用直译,以免让人产生“给真主定位”的嫌疑,然而马坚先生似乎不以为然,他大胆地将这个词译为“宝座”,并且在雷霆章将“升上了宝座”译为“端坐在宝座”上:
“真主建立诸天,而不用你们所能看见的支柱。随后他端坐在宝座上。”(13:2)
除此之外,传统之中直译的“真主的耶迪”他也直接翻译为“真主的手”:
“真主的手是在他们的手之上的。”(48:10)。
对于开明人士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但对于很多保守人士来说,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们或口诛笔伐,或断为异端,或扬言要烧掉,或到沙特教法机构要求更改。
(3)、马坚译本与基督教译法保持一致
马坚译本的大胆创新还不止于此,细心的读者发现,他的很多译名与基督教的译法一致。比如不用“圣人”而译为“先知”,不用“天堂”而译为“乐园”,把“阿黑莱提”译为“末日”,把“鲁哈古都斯”译为“圣灵”(16:102),把“克塔布”译为“圣经”(59:2),把“虽卜阿”译为“洗礼”(2:138),另外还有祝福(9:99)、祈祷(2:23)、诅咒(2:159)、圣所(19:11)、约柜(2:248)、预言(6:89)、会众(96:17)、神明(29:46)、门徒(2:248)、选民(62:6)等词,都与基督教的译法保持一致。
马坚译本的前八卷本带有注释,在注释中更引用了大量的圣经经文,或与古兰经经文对照,或以圣经经文来做进一步解释。
在注释之中,马坚先生更有多段文字颠覆传统的观点,比如他并不认为耶稣要升天下凡,马坚先生在其古兰经第3:55节注释之中指出:这都是改宗伊斯兰教的犹太人外海卜和克尔卜所传述的,一般圣训学家认为那些传述的正文和线索,都是不可靠的。艾布胡赖勒传述说耶稣要降临大地,这是个人的传述,即使正确,也不能作为信条的根据。这是一般学者一致决议的。(见马坚译《古兰经》前八卷107页)。
马坚先生认为古兰经第5:158节提到将耶稣“擢升到真主那里”,并非是指耶稣升天,而是一种修辞法,意思是真主使他脱离恶人的迫害,而到达安全的地方。(见马坚译《古兰经》前八卷201页)。
马坚先生认为火狱不会永久,他在第7:128节注释中说,进入火狱的人,总有一天要被完全释放出来。见马坚译《古兰经》前八卷276页。
这些观点在当时是超前的,在如今,也是有争议的,但马坚先生没有囿于成见,而是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勇气令人钦佩。
三、马坚译文文辞典雅
(1)、马坚译本对传统的继承
马坚先生对大量传统的译法进行了颠覆,经堂语用词几无痕迹,但并不是绝对消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译法,马坚先生则沿用了下来。比如真主、天经、后世、礼拜、天课、斋戒、朝觐、报应、亏折、全美、复活等词都沿袭了传统的译法。
为了照顾穆斯林的传统信仰,除了阿尔什翻译成宝座之外,其他描述真主的形象化的字眼他采用了传统的译法。比如,“真主的面容”他根据传统的注解,译为“真主的喜悦”:
有人为求真主的喜悦而自愿捐躯。真主是仁爱众仆的。(2:207)
或者“真主的方向”:
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2:115)
或者“真主的本体”:
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55:27)
“他的库尔西”,本为“座椅”的意思,他也依照传统译为:
“他的知觉包罗天地。”(2:255)
《塔哈章》的这节经文,他更是借用了中国伊斯兰哲学中的“体、用”的概念,译为“体用真实的”:
真主是超绝万物,宰制众生,体用真实的。(20:114)
(2)、马坚译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借鉴
在独到的翻译之中,马坚先生还采用了中国古典著作中的一些词汇,例如“祜佑、再醮、祝由、纲维,孑遗,枉曲、殷鉴、宴飨、余庆、猾贼、太息、黯黮、贤淑、佳丽、不视非礼……”:
行善者将受善报,且有余庆。 (10:26)
当他从远处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听见爆裂声和太息声。 (25:12)
他们将有不视非礼的、美目的伴侣。(37:48)
那是至仁至慈的主所赐的宴飨。” (41:32)
她们是顺主的,是信道的,是服从的,是悔罪的,是拜主的,是持斋的,是再醮的和初婚的。 (66:5)
真主以努哈的妻子和鲁特的妻子,为不信道的人们的殷鉴。(66:10)
有人说:“谁是祝由的?” (75:27)
“祝由”来自于《黄帝内经》,指施法招魂;
“宴飨”来自于《国语·周语》,指祭祀的酒食;
“殷鉴”来自于《诗经》,指殷商之鉴;
“太息”来自于《楚辞》指屈原的哀叹;
“余庆”来自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再醮”来自于《仪礼》,指第二次敬酒,暗喻寡妇再婚;
“不视非礼”来自《论语》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儒家对礼仪的教化。
除此之外,部分感叹句他还采用了古汉语的助词,比如 “哀哉”、“伤哉”、“多福哉”:
哀哉!他们亲手写经,然后说:“这是真主所降示的。”(2:79)
他们将说:“伤哉!我们!谁将我们从我们的卧处唤醒?(36:52)
多福哉!拥有主权者!他对于万事是全能的。(67:1)
这些词汇,来源于中国古典著作,热爱国学的人读起来比较亲切,教外读者也不会感到陌生。这些词汇的运用,使译文古朴肃穆,清新秀丽,端庄典雅,文墨留香。马坚先生在对传统的继承中,把古汉语的优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称道。
四、马坚译本的不足之处
(1)、误译之处
以上所述,马坚译本具有通俗易懂、创新独到、用词典雅三大特征。接下来,再略微谈一谈马坚译本的不足之处。在我看来,马坚译本的不足之处有下面几点:部分经文的误译,部分译文的费解,部分译文的增词,以及部分译名的重复。
“信道者”一词是马坚先生的独创,因为原文“信仰者”就指的拥有正确信仰的人,古人推崇的“道”就有终极真理的意思,“道”被道家视为世界的本源,圣经约翰福音也将上帝的话语翻译为“太初有道”,马坚先生将拥有正确信仰的人翻译为“信道的人们、信道者”,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该词的含义 。
也许是为了与“信道者”对应吧,他把“kafara、kafir”一词翻译成“不信道、不信道者”看起来是一对彼此相反的概念。
“不信道者,你警告他们与否,在他们都是一样”(2:6),“最劣等的动物是不信道的人,”(8:55)“你们就应当杀戮他们,不信道者的报酬是这样的”(2:191)……,
不信道者就不需要警告了吗?由于对译文的误解,很多人认为不需要向非穆斯林传教。不信道者就是“最劣等的动物”吗?既然如此,干嘛同他们白费口舌?没有杀戮他们就算好的了。因为“你们应当杀戮他们”。
其实,这些经文中出现的“不信道者”原文是“卡菲尔”,而这个词根本不是不信道,而是指悖逆、拒绝、对抗、不承认,王静斋等人翻译的“隐昧、昧徒、逆徒”远比不信道更为准确。陈克礼烈士的“反信者”也能表达这种人的反动和敌意。
得到了众先知的劝告而故意拒绝、否认、对抗,这样的人才是卡菲尔,应当严厉对待,而没有机会了解伊斯兰的人,他们是“贾希里”(蒙昧者),对待他们要友善,要积极劝导,而不能打击,更不能断言他们下地狱。然而,由于这个词的翻译错误,导致教内教外一片误解,很多人把“卡菲尔”扩大化,认为全中国不信伊斯兰的人都是卡菲尔。
还有一段经文,“你们只可娶一妻,或以你们的女奴为满足。”(4:3)很多人读到这段经文,觉得不可思议。伊斯兰竟然允许主人以女奴为满足?满足什么?很多人联想到了满足性欲。原来主人可以对自己的女奴为所欲为?本来很多人对多妻制已经很难接受了,现在又允许霸占女奴?这是伊斯兰吗?这是古兰经吗?
考察原文,根本没有“女奴”二字,更无“满足”二字。这段经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或者你们右手所掌握的。”“右手掌握的”,当然包括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留下的女奴,穆斯林可以娶她们。除此之外,还有“已经拥有”的意思,比如有人皈依伊斯兰之前已经占有的女子,比如有人构成婚姻事实,却没有娶过来,这些都是可以娶的范围。马坚先生译为“为满足”,意思是“足够了、仅此而已、不能再有别的”,而译文的模糊性,却使很多人增加了对伊斯兰的误解。
“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2:62)马坚先生所译“拜星教徒”,并不妥当。“萨比”一词来源于曼德语(阿拉米语)“浸洗”,阿拉伯语转化为“Sabigh”,《古兰经》2:138提到该词的词根“Sibghah”(洗礼),它是先知约翰(叶哈雅)的追随者曼德人,信奉一神论,自称领受天经,是介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的一个一神论群体。古兰经将萨比教徒与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列为同类,视为有经人,于是哈兰地区一部分拜星教徒也自称萨比教徒,并因此享受到了有经人的待遇。这部分人是伪萨比教徒,实际上却是拜星教徒。马坚先生可能是受此说的影响,译为“拜星教徒”。
穆萨说:“……我们的主啊!求你毁掉他们的财产,求你封闭他们的心。但愿他们不信道,直到看见痛苦的刑罚。”(10:88)
这段经文之中,穆萨祈求真主毁掉法老等人的财产尚可理解,祈求真主封闭他们的心就不可理解了,“但愿他们不信道”更与穆萨的初衷不符,原文中没有“但愿”的意思。考察原文“washdud”一词并非“封闭”之意,而是祈求真主让他们心头沉重,让他们吃尽苦头,否则他们不可能信仰。下面是我翻译的译文“我们的上主!求你破坏他们的财产,让他们心头沉重,直到他们看见惨痛的刑罚,否则他们不会信仰。”
你们的妇女,若作丑事,你们当在你们的男人中寻求四个人作见证;如果他们已作见证,你们就应当把她们拘留在家里,直到她们死亡, 或真主为她们开辟一条出路。(4:15)
在这段经文之中,使用了“拘留”一词,然而考察原文,并无“拘留”的意思,这里不是指终生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而是让她们留在家中,不要再出来犯罪。
“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 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24:31)这里“面纱”一词原文是指头巾、围巾,并不是遮面用的,翻译为“面纱”容易使人误解为真主命令女人蒙面。
不信道者的善功恰如沙漠里的蜃景。(24:39)这段经文被人误解成不信伊斯兰的人再行善也没有用,其实原文既不是“不信道者”,也不是“善功”,这里“kafir”(卡菲尔)一词,也就是大逆不道的逆徒,“a`mal”也不是善功,而是指的“工作”,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逆徒们的无用之功,他们处心积虑却不能得逞,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外“Qaum”翻译为“宗族”,“Ummah”翻译为“民族”也似有不妥,“Qaum”不仅指宗族,不同宗的民众也称高姆,“Ummah”也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不完全相同,它更侧重于形容一个因信仰而凝聚在一起的共同体。
(2)、违反逻辑
除了上述明显的不妥之处,还有部分经文的译法不符合逻辑。比如:
1、“其中有许多正确的经文”(98:3)
古兰经中有许多正确的经文,这句话的漏洞是:许多正确的经文之外呢?还有少量不正确的?其实原文“qayyimah”,不仅是“正确”的意思,还有“明确”的意思,“kutub”一词,也不光是“经文”的意思,还有“规定、制度”的意思。
2、他们说:“我们作证,你确是真主的使者”……真主作证,伪信的人确是说谎的。(63:1)
伪信者念了作证言,但真主竟然说他们是说谎的,漏洞是:难道作证言是谎言?其实原文“kadhib”一词,不仅是说谎者的意思,还有否认者的意思。
3、 “他为你们制服日月,使其经常运行。”(14:33)
真主让日月经常运行?言下之意?日月也偶尔不运行?“da`ibain”在这里翻译为“经常”显然并不合适。
4、“除因复仇或平乱外,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5:32)这段经文禁止滥杀无辜,然而前面用了除外词,而后面则继续译为“枉杀”,岂不是说前面的枉杀被除外了吗?按此逻辑,因复仇或平乱就可以“枉杀”了。
(3)、引起歧义
除了不符合逻辑的译文之外,还有一些译文容易引起歧义,例如:
1、如果你问他们,谁创造他们,他们必定说:“真主。”他们是如何悖谬呢?(43:87)那些人承认真主创造自己,为何后面却说“他们是如何悖谬”?容易让人误解为承认真主的创造是悖谬之,其实这里漏掉了带有转折作用的连词。下面是我修正后的译文:“你如果问他们谁将他们造出,他们必定会说:‘真主’。既然如此,他们怎能这般愚顽?”
2、要不是真主以世人互相抵抗,那么许多修道院、礼拜堂、犹太会堂, 清真寺——其中常有人记念真主之名的建筑物——必定被人破坏了。(22:40)
从这段经文,容易使人误解为世人互相打斗的原因是真主。事实上这段经文要表达的是,真主赋予了弱者能力,使其抗击强者,所以清真寺等建筑才不致于遭到强者的破坏。
3、我确已为火狱而创造了许多精灵和人类,他们有心却不用去思维,他们有眼却不用去观察,他们有耳却不用去听闻。(7:179)
这段经文极易世人误解,好像是真主专门为了火狱燃烧,才造了精灵和人类,其实原文没有“创造”之意,而是“任其繁衍”的意思,之所以“任其繁衍”也是因为后面他们有心不思,有眼不察,有耳不闻。下面是我的译文:“那些有心不思,有眼不观,有耳不闻的精灵和人群,我让他们为地狱而孳生蔓延。”
4、若不是为防世人变为一教。(43:33)
真主怎么会防止世人变成一教呢?真主引导人类,正是希望他们都信仰正教。考察原文,应为防止他们成为一伙。我的译文是:“假如不是因为人们会串通一气,我真的就让那些悖逆大慈者的人的府邸,加装银质的穹顶,加装银质的天梯,他们用来登高。”
5、他舍真主而祈祷那对于他既无祸又无福的东西,这是不近情理的迷误。(22:12)
祈祷偶像不会有福,但难道也不会有祸吗?这里“无祸又无福”要表达的意思是偶像的无能,既不能给人降祸,也不能给人降福。
(4)、用词费解
另外,有一些经文较为费解,很多人读了不知道什么意思,比如:
连结真主命人连接者的……(13:21)
阴谋只困其创作者……(35:43)
从我所亲手造作者之中……(36:71)
我曾将一个肉体投在他的宝座上……(38:34)
续发者续发之日……(79:7)
自谓无求……(92:8)
免遭他所创造者的毒害……(113:2)
免遭吹破坚决主意者的毒害……(113:4)
(5)、用词不当
上述一些译文比较费解,而下面的一些用词则是误译或者生造的,或者不妥的,不容易明白:
他说:“我们的主,是天性赋予万物,而加以引导的。”(20:50)天性本身不会赋予万物,这是病句,实则是真主赋予万物原本的天性。
以汪洋的大海盟誓……(52:6)
“汪洋”是名词,不能当形容词,只能说“汪洋大海”,不能说“汪洋的大海”。
那么,当你们轮到交聘的时候。(60:11)
“交聘”是指“交纳聘礼”,然而却被译者精简为“交聘”,这个词是生造的,而且与“交牝”一词同音,容易引起歧义。
地,我曾铺张它。美哉铺张者!(51:48)
“铺张”一词现在多用于贬义,指铺张浪费,此处不妥。
斋戒的夜间,准你们和妻室交接。(2:187)
“交接”一词在这里指性交,但这个词更多的是指交接仪式,用在这里已经不妥。
这等人是真主的党羽,真的,真主的党羽确是成功的。(58:22)
“党羽”一词现在已成贬义,真主的“党羽”一词不妥。
在那日,他将在聚会日集合你们;那是相欺之日。(64:9)
复生日没有机会再互相欺骗,所以“相欺”不妥,这里只互相推诿抵赖的意思。
(6)、增添字词
马译本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添加原文之中没有的字词。这在翻译之中乃为大忌,违反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起初我不以为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发现添字添词之处简直比比皆是,当然有很多地方是根据经注的补充,马坚先生加了括号,然而,有的地方甚至连括号也没有,让读者根本分不出哪些词是原文没有而译者添加上的。为什么我们不照着原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呢?
比如:
1、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状,你就告诉他们:我确是临近的,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2:186)
这里“你就告诉他们” 是原文没有而译者添加的。
2、你们当停止谬说。(4:171)
其中,“谬说”一词为原文没有。
3、信奉天经的人呀!在众天使[的统道]中断之后,我的使者确已来临你们,为你们阐明教义。(5:19)
这里的“众天使”应为“众使者”,“统道”似乎生造词,有可能是“道统”一词的讹误,原文也并没有这个词,“教义”二字,也是原文没有而译者添加的。
4、绝不要让猾贼以真主的优容欺骗你们。(35:5)
这里“的优容”也是原文没有而译者添加的。
5、不信已降临的教诲者,我要惩罚他。那教诲确是坚固的经典。(41:41)
这里的“我要惩罚他”,全是原文没有而译者添加的。
6、如果我昭示你一点我所用以恫吓他们的那种刑罚,那么,我对他们确是全能的。(10:46)
其中,“我对他们确是全能的”,这句话均为译者添加。
7、让火狱的居民远离真主的慈恩吧!(67:11)
这里“真主的慈恩”,是原文没有而译者的添加。
(7)、重复用词
除此之外,马译本美中不足的地方,还有许多重复用词的地方,比如:
行善有好几个词,却都译为行善。
赞颂有好几个词,却都译为赞颂。
归宿有好几个词,却都译为归宿。
恶劣有好几个词,却都译为恶劣。
火狱有好几个词,却都译为火狱。
五、马坚译本的修订
除了上述瑕疵之外,由于校对、印刷、排版等原因,还有一些错译、漏译之处,据说这是由于马坚先生晚年视力衰弱,而助手帮助誊写校对的过程中造成的错误,但在后来再版的新版本之中大部分都有更正和弥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些人到沙特有关机构反映马坚译本的翻译问题,沙特责令苏继元进行修订,这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中阿对照红色封面的版本。令人遗憾的是,马坚译本中出现的漏译误译之处没有修订,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却被修订者凭着一己之私改得一塌糊涂。比如修订者将文中出现的“真主”全部改为“安拉”,理由是安拉的名字不得用汉语翻译。还有,将文中出现的“全世界”改为“众世界”;将“信道的人们”全部改为“信教的人们”,这真是一种倒退,如果马坚先生有知,一定会斥责这位擅自篡改译文的无知狂徒。
我本人虽然对个别译法有不同意见,但由于译者已经作古,出于对译者的尊重,后人绝不该轻举妄动,擅自修订其遗作。古兰经译文是马坚先生给中国穆斯林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使其保持原貌,以恭敬的态度学习借鉴。
以上所述,是我近年来学习马坚先生译文的认识和体会,虽然译文有一些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丝毫影响不了马坚译本的重要价值。相信各位读者和我一样,通过对译文的学习,不难发现马坚先生学识的渊博,译笔的精湛,文辞的优美,正是如此,他的译本为大众所认可,成为当之无愧的范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马坚先生伏案多年,焚膏继晷,在艰苦的岁月里历经苦难,却矢志不移,为我们奉献了一部伟大的译著,我们祈求伟大的真主多多赐福他,使他获得后世的幸福!
无花果
二〇一九年七月九日
评论
发表评论